2011-12-27 11:06云南珠鑫茶叶有限公司
回看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这几个环节:鲜叶采摘→萎凋(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分级(拣黄片)→蒸压干燥。其中杀青和干燥环节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要求温度必须控制在30℃~60℃之间,以37℃为最适温度。这个温度之下,茶叶中酶的活性较完整保留,令普洱茶在后期的存储中能与自然环境中的湿热结合,陈化发酵出区别于其它茶类的品质。所以,普洱茶这种完全因大自然造物而自然形成的独特品质也被称之为“天作之技”。
以新建、重建晒青棚为标志,云南一些曾对传统工艺误解的茶厂正在进行着一次重新审视并逐步回归到传统工艺的行动中来。这些工艺上的误解曾严重伤害了云南普洱茶的形象,由此而起,蝴蝶效应令普洱茶蒙受了各种质疑和诋毁,最终和最大的损失者仍是云南的茶企和云南的普洱茶。
对传统工艺的否定、误解起自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绿茶为云南主要生产的茶叶,炒青、烘青毛茶的收购价格一般都高出晒青毛茶。价格的吸引加上烘干机干燥的快捷方便,云南茶叶原料多以烘青、炒青为主。当有生产普洱茶的需求出现时,不论是积压的还是确实只有烘青、炒青原料,只允许以晒青为原料的普洱茶中出现了绿茶原料。虽然云南省茶叶公司早有规定必须使用晒青加工工艺,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艺加工的原料,但是在对普洱茶传统晒青工艺认识不够,以及利益趋使之下,这样茶叶仍旧被卖到了有存储习惯的香港、澳门等地区。经过一定时间的存储,以绿茶工艺来制作和掺加进绿茶原料的“普洱茶”就出现问题了。存储时间越长口感反倒越发不好,不但刚开始的清爽没了,苦涩味还更加加重。这都是因为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茶叶失去了后续氧化的能力。高温加工下的炒青和烘青原料说通俗了就是绿茶,绿茶类是不发酵茶,它的工艺在于最大限度保持茶叶原有的成分,也就是保鲜。其原理是在高温下快速将多酚氧发酶及其它酶类破坏,使其化学分子链断裂,失去后续氧化能力,保持茶叶冲泡后的鲜爽度。这种貌似普洱茶却根本不是普洱茶的茶流入外地后,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香港地区的茶商在订货会上不会当即下订单,总是先将茶样带回旅店品评后,才会决定订货与否。问及原因答复是虽然茶号级别一样的,但是批次间茶底不同,最后存放出来的结果也不同。普洱茶原料苦涩为首选,味清爽反倒不好。茶底好, 越存放越甘醇, 茶底不好,越放越苦(参《普洱》杂志总第七期邹家驹文《烘:普洱茶的生死界》)。个别批次茶叶出现问题导致的是外界对茶厂,对普洱茶的不信任,这样的失信也将阻碍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壮大。
工艺的改变并不代表着对传统的彻底否定,传统中有很多是经历过了时间的检验和考证才流传至今的。低温杀青、晒青工艺的普洱茶则正好相反, 酶的活性被有效保留,后期存放自然与湿热结合,形成以厌氧菌为主,有氧菌为辅的发酵模式。普洱茶的独特也在于此,厌氧发酵的模式可以造成茶叶内大量化学成分的转化,将茶叶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新的水溶性物质,由此也将大量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转化为人体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参《普洱》杂志总第八期陈杰《破译普洱茶密码》)。这就是普洱茶受到推崇的原因,也是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
普洱茶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很多高新科技的参与,但几乎都是建立在开发普洱茶后续延伸产品上,普洱茶由晒青开始的“生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普洱茶表面看似很原始的工艺,实际上却是现代生物科技很难超越的厌氧发酵技术,普洱茶由“生”向“熟”的转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也是自然赐予人类又一珍贵的礼物。依循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即延续了传统也保留了这一古老工艺所内涵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在以品牌取胜的今天,品牌的打造品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连普洱茶的核心价值都不能保证,那么企业谈何品牌,行业谈何发展。一叶而知秋,普洱茶生产企业大量建立晒青棚,表象上看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回归,其深层是云南茶企向品牌迈进的一大步。
此文章出自普洱茶、云南普洱茶、http://www.ynzxtea.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正品
超保障
最放心
快捷付
限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