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7 11:59云南珠鑫茶叶有限公司
茶文是道德情操和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是对茶事过程的理解和感悟,我将之称为“吃茶余事”。因此,真正有良好道德情操者和学识修养者不一定吃茶,能悟得吃茶三昧者不一定有茶文,说到底,茶文仅仅是吃茶后的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而已,和吃茶没有必然关系。
譬如五祖弘忍,最是得道高僧,但存世的语录公案极少,所以《楞伽师资记》里说:“其忍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千载后读此,其高风亮节令人钦慕不已。
禅宗里把写文章称为文字般若,般若在这里可粗浅的理解为智能的意思。我们的思维一定要以文字为载体,说出来就是言语,我们将言语纪录下来,就是文字,这纪录下来的文字如果条理清晰,有一定意味,就是文章。可见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能,称作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强求。所以清朝诗人赵翼有一首诗说“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如果按照佛教的理论,今世能够著书立说,乃是上世多读书的缘故。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就要早读,精读,下工夫读,今世读书是为来生读的。所以唐宋之际禅门多有高僧大德出世,那是因为当时的许多读书人出家到庙子里去了,兼通儒、释,不但人品好,文章好,佛法好,而且有对道孜孜以求的精神。
就写作茶文而言,文字般若对于领悟茶道是有益处的,但如果一味追求的话,往往容易流入“文字禅”的形式,对于领悟茶道反而有害。如荠最是爱读书、爱吃茶的人,遇到一篇好文章则喜,遇到一泡好茶则喜,遇到好的茶文更是喜上眉梢,积习难改,不免落入文字禅窠臼,希望斋中喜欢茶文的茶友们能以如荠为戒,不可过分沈湎于茶文。所以如荠以为,吃茶过程中用最平实、最简练的文字记录下吃茶过程、感受等即可,不可过分追求文字般若,例如词藻的华丽,典故的堆砌,结构的讲求,字句的推敲等,不但耗费精神,也于修习茶德无关,不可不戒。另外,茶文中不要夹杂过多个人情感,特别是主观情感,这不但对吃茶不宜,对修持茶道也很有负面效果,如荠早年往往犯此毛病,斋中茶友不可不查。
茶文都是有感而发。感,指茶人吃茶时的个人感受,可以理解为感慨,感叹,感觉等。不但指社会现状和个人遭遇,也可以包括情感变化,如喜悦、哀伤、忧郁、淡泊等。韩愈在一篇文章中说:物不平则鸣。这里的鸣就是著述立说的意思。而不平,指的就是感慨。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健康的绿色饮品,茶道的精神追求可以用“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这十个字来概括,这也是茶文的精神。因此好的茶文总给人儒雅、平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感觉,读后如沐春风,如饮佳茗香,颊齿留香。茶有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普洱茶等名目,每一种茶品都有其不同的风味和个性,茶人在品饮时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味,于是茶文也就呈现出不同风格。有的委婉细腻,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深沉,有的平淡,有的平实,有的华丽,都能给人以不同享受。
吃茶难,写作茶文更难,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更要有对茶汤的直接感悟,更要有对茶事过程的认真实践,更要有对茶文化乃至茶道的理解等。因此,饮茶而有茶文实在是茶人的缘分和福分,千万不能强求。有时候吃茶有意味,不一定有茶文;有时候忽然有写作欲望,不一定吃出茶中滋味。吃茶难,吃茶而有茶文更难,能为此难中之难,方称吃茶,方称茶文。所以如荠尝言:吃茶有三个条件:有钱,有闲,有学识。所谓有钱,指的是口袋中的银子除了能满足每日的衣食住行外,还略有盈余,上缴“家庭财务管理”后,不妨置茶器,购茶品,然后可以论水、论煎、论瀹、论品饮了。如果每日要为衣食奔波,还是等到丰衣足食后饮茶为宜。有钱不是指的腰缠万贯,此辈绝不会把银子花在喝茶上,因为他们觉得有钱包二奶、养小白脸更有意思。有闲指的是有喝茶的时间,喝茶的时间是要挤的,而且是天天挤,月月挤,年年挤(千万不可理解为挤牛奶),这样才称做有闲。如荠尝对人言:如果你有吃饭的时间,就一定有吃茶的时间。斋中诸友在挤时间方面令如荠钦佩不已,常常看到大家发的贴子都是在晚上一两点钟,正是如荠梦中时,大家可要注意身体呀。有闲也不是指无聊悠闲,此辈绝不会把时间花在喝茶上,因为他们觉得有时间挖坑、摸两圈麻将更有意思。
至于有学识就不用如荠多说了,因为斋中诸友都是有学识的人。
文章出自普洱茶、云南普洱茶、http://www.ynzxtea.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正品
超保障
最放心
快捷付
限时达